立即注册 登录
光电工程师社区 返回首页

zhouqihui的个人空间 http://club.oecr.com/?98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镜头市场-来源中国公共安全网

已有 523 次阅读2008-3-1 18:08

镜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镜头,我们常用的照相机、扫描仪、传真机、闭路监控、可视对讲等,都离不开镜头,可以说,镜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因为镜头产业是一个边缘性的产业,产品主要是为成像设备配套,因此镜头制造商必须紧跟成像设备制造商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革命的步伐,而这一革命正在一日千里,比如相机行业,当中国的消费者刚开始体验柯达相机“您只需按下快门……”的快感,经济学家们也刚刚开始讨论中国人均胶卷年消费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的百分之几时,相机已一夜之间进入数码时代,恐怕以后再也不需要胶卷了。而与此同时,照相机的像素指标也象水银柱一样迅速上升。如今,手机制造商们又纷纷推出了可拍照手机,视频聊天也一夜之间风靡世界。这些都为镜头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科技日新月异,制造商就这样,必须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的紧跟时代和技术革命的潮流,不断推出新产品,甚至要与成像设备制造商结成战略联盟,研发他们需要的产品,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市场抛弃。 好马配好鞍,实际上,成像设备制造商也需要与镜头制造商密切合作,否则,哪怕他们推出再先进再尖端的产品,如果没有相匹配的镜头,新产品的功能就难以充分发挥,因而也就难以引起轰动。 CCTV镜头是镜头大家族中的一员,它是伴随着监控行业的发展而新兴的一个分支,相对还十分年轻,但却充满了诱人的前景。众所周知,摄像机是监控系统的重要设备,如果没有摄像机,监控,就无从谈起。如果说CCD芯片是摄像机的心脏,那么镜头就是摄像机的“眼睛”,如果没有这只“眼睛”,我们就看不到所要监视的目标;如果蒙上这只“眼睛”,就会让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我们称镜头为“一孔看天下”,一点都不夸张。 相对于DC(数码照相机)和DV(数码摄像机)镜头,监控系统对镜头的要求更专业、更严格。在电视监控系统中如何根据现场被监视环境,正确选用镜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摄像机的摄像质量,因此也会直接影响到监控的效果。 镜头发展的历史 提起CCTV镜头,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以下地区: 全球范围:日本、韩国、德国、中国、中国台湾 中国境内:福建、广东、河南、甘肃、吉林 主要城市:福州、深圳、厦门、长春、南阳、兰州、信阳 众所周知,德国镜头是行业中的“老大”,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和制造经验,众多的知名数码相机生产商与德国顶尖的镜头结缘,日本索尼率先在数码相机产品中采用最优秀的德国镜头卡尔蔡司(蔡司Carl Zeiss从1846 年就已开始生产显微镜),并大获成功。其后,柯达、三星选择了德国施耐德(施耐德Schneider具有生产大幅镜头的悠久历史),松下与著名的莱卡结盟。在其它指标,如像素数、光学变焦等都一样的情况下,采用德国镜头的相机要比采用日本镜头的价格高近千元,足见德国镜头的实力。但由于德国的镜头很少涉及安防领域,所以在安防行业,它的影响力远不及日本镜头。 日本镜头目前在全球CCTV镜头市场占有60%以上的份额,而十年前,这一份额更高达90%,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日本人是最具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民族,他们一开始主要是向德国同行学习镜头制造技术,经过“偷师学艺”和摸索,在镜头的技术与创新以及市场占有率上,逐渐开始领先,尤其是在CCTV镜头领域,逐渐成为世界的领导者。目前,CCTV镜头世界一流品牌基本都集中在日本,如精工、computar、Tamron、FUJINON等,都是CCTV镜头的佼佼者。 近年,镜头市场上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生力军,后起的韩国与中国的镜头制造商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纷纷崛起并迅速成长,打破了日本镜头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国大陆镜头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广东的深圳,吉林的长春,甘肃的兰州,河南的南阳和信阳等地,其中以福州最为集中。 我国镜头产业的发展与军工技术密不可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光学技术主要以云南、贵州、甘肃、吉林和福建为主,那时多为军工企业,到了八、九十年代,许多国营镜头生产企业效益开始下滑,有些甚至倒闭,云南(云光)等几大光学基地逐渐衰落,但福建的光学产业却抓住了机遇,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目前,福建的镜头(主要是大镜头)产量约占国产镜头市场的70%,成为中国CCTV镜头的重要生产基地。 吉林长春和河南南阳的镜头产业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福建不同的是,南阳的镜头主要以小镜头为主。 中国镜头真正崛起,是在2000年之后。让国外同行刮目相看,也就是近两年的事情。 据泉州东南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中元介绍,CCD感光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安防产业尤其是监控行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内镜头产业的大发展。 但经过几年的迅速成长,中国镜头已经成为世界镜头产业里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中国镜头出口比例已占到45%以上。 纵观世界镜头市场格局,日本镜头仍然是领导者,韩国、台湾、中国大陆的镜头厂商正在奋起直追。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充满了诱人的前景。 进口与国产同台竞技,各有千秋 中国镜头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吸引着无数世界级镜头厂商的目光。多年前,中国镜头市场主要以日本精工镜头为主,只要是从事监控行业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精工的。1999年以前,中国市场上可以说70%以上的进口镜头都是精工镜头,国内镜头也大多以仿精工产品为主。但近年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由于精工在中国实行的是总代理制,在国内有数不清的各级代理,也因此导致后来仿精工镜头在市场上大量涌现,让用户难辨真伪,使精工镜头在中国市场上的声誉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与此同时,日本Tamron和computar的市场占有率节节上升,computar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由香港CBC负责其在中国的销售,由于厂家直接参与市场销售和管理,因而市场体系比较完善。 日本株式会社腾龙1997年开始在中国佛山设厂,实现本土化生产,2002年在上海设立事务所,实现本土化市场运作。截止目前,佛山工厂已经发展到3000余人,已经成为Tamron除在日本三个生产中心之外的又一个全球生产基地。Tamron可以说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最成功的镜头制造商。株式会社腾龙拥有55年的镜头生产历史,这一“厂龄”与德国老牌镜头厂商几乎“年轻”了一倍,但它在CCTV镜头领域的成就,使它在行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Tamron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主要是他们在镜头制造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掌握了两大业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其一,腾龙Tamron公司掌握了非球面镜片制造技术,形成了非球面镜片从设计到加工制作的领先优势;其二,腾龙Tamron公司能自行设计加工超高精度的模具,并能以完善的注塑压塑压力控制和成熟的冷凝温度控制工艺,加工完成各种高精度工程塑料成型配件和产品。目前世界上能同时掌握该两大核心技术的公司屈指可数,仅以此便足以使腾龙在日本乃至世界光学产业界赢得自己的地位。据长春东亚光学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候志军介绍,一般的球面技术发展已经有100多年了,基本上厂商只要有设备都能生产,相对技术含量不是太高。但非球面技术作为镜头制造的革命性技术,目前还只有少数厂商掌握。 据株式会社腾龙上海事务所销售促进主任孔令俊介绍,在日本,与腾龙“同龄”的公司(比如索尼)有很多都在多元化中成长为全球性的大公司,但腾龙只专注于光学领域,因为腾龙很专注,他们希望在光学领域做专、做精、做透。腾龙也做OEM,但客户绝对都是世界一流的公司和一流的品牌。目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镜头就是腾龙制造的,这种镜头最近拍摄物距仅为49cm,从而满足了微距摄影的需求。 Tamron在中国的成功,引起日本其它镜头厂商的关注。一些日本厂商试图走腾龙之路,希望能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从而抢占更大的市场“蛋糕”。截止目前,以精工、Tamron、computar、FUJINON、Tokina等为代表的日本镜头,仍然占据了中国镜头市场60%以上的份额。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镜头制造商也在迅速崛起,以福建为代表的中国镜头制造厂商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使中国镜头在品质和质量上有了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从而对日本镜头制造商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福州鸿发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发表示,几年内,中国镜头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占有率将会超过50%。 韩国镜头与中国镜头一样,近年也迅速崛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韩国镜头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都介于日本和中国镜头之间,他们的生产成本和价格比日本低,比中国高,而质量却接近日本。这一点中国镜头厂商还有一定差距。韩国镜头尽管在国际市场上也十分活跃,但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可能是韩国厂商对中国市场还没有足够重视。 据福州鸿发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发介绍,目前世界CCTV镜头市场主要以日本、韩国和中国为主,除了日本、韩国,就数中国了。中国镜头品种齐全,相对于中国厂商,韩国镜头的品种不是十分齐全,知名的品牌也不多,但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韩国镜头目前略好于中国,但中国很快就会赶上来,现在可以说已经接近韩国,特别是夜视镜头,中国已经超过韩国,并正在接近日本。近年,日本镜头在某些市场已开始疲软,许多国际采购商已开始倾向于采购物美价廉的中国镜头。 但与中国厂商不同的是,韩国企业比较有“团队精神”,由行业协会牵头,无论是价格还是市场竞争,相对都比较规范和理性。这一点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台湾镜头厂商也不可忽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镜头制造厂商不是在德国、日本和韩国,而是在台湾——台湾亚洲光学目前拥有3万多名员工,无论从规模还是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但象许多台湾企业一样,台湾镜头厂商尽管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主要还是以替世界知名品牌OEM为主,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台湾品牌也不多。 做为老牌镜头制造大国,德国的镜头制造商也不会坐视CCTV镜头大市场而不动心,一些德国厂商已开始谋划,要进军监控行业,分食CCTV镜头这块大蛋糕。一些厂商开始前往中国、韩国和美国等地考察,试图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研制、生产高端CCTV光学镜头。 日本镜头主要以高端市场为主,占据了高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中国国产镜头主要以中低端市场为主,中国镜头由于生产成本低(主要是原材料和劳动力),因而具有价格低廉、产品适用的特点,产品受到许多国内外摄像机生产厂商的欢迎和青睐。许多中国镜头制造商近年也开始意识到,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和企业长期的发展,必须向高端市场开拓,要着力改变中国镜头即等于低端镜头的形象。厦门力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宝珍认为,产品的定位十分重要,中国制造商应该共同努力,改变中国镜头的整体形象,不要让人觉得“Mide in China”都是“次品”。 对中国镜头制造企业而言,应该跳出价格战的“泥沼”,苦练内功,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品质和管理,塑造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逐渐进军高端市场,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搏杀,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对此,许多中国镜头制造商都充满了信心。 技术不断发展,创新无止境 科技日新月异,镜头制造商必须紧跟时代和技术革命的潮流,不断推出新的换代产品,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落伍和被市场抛弃。 CCTV镜头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从球面技术到非球面技术,从常用到专用,从抛光到研磨,技术在不断发展。从诞生的历史来看,镜头同钟表行业一样,应该算是“传统”产业,但由于数码成像设备的问世以及与监控产业的结合等,使镜头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盎然生机。 目前在CCTV镜头制造技术上,日本仍是领先者,国产镜头与日本镜头在技术层面仍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新品开发和研发周期上。日本镜头以其技术优势和日本人少有的对产品的“苛刻”要求,使日本镜头成为高品质镜头和先进工艺、技术的象征,比如最新的CCTV镜头主流技术非球面镜片技术、红外对应日夜两用镜头(IR lens)等都是由日本厂商率先研发出来的,目前,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已经掌握了非球面镜片的生产技术。 在技术上,国产镜头走的基本还是跟随路线,这种跟随模式使得国产镜头无法分享新产品面市所能带来的高额利润。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新产品的研发是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国内企业目前普遍还没有这样的实力。据福州飞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永清介绍,日本的镜头已经成为形成产业化,日本的模具工业发达,国内的模具技术相对较弱,对镜头产业化的形成十分不利。 韩国和台湾实际也是在学习日本镜头制造的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的。目前,他们在技术上也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监控行业的不断发展,对镜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红外对应镜头就是随着监控行业近年对夜间低照度监视的需求而诞生的创新产品;要求监视角度更广,促使鱼眼镜头的问世;要求监视距离更远,又促使镜头制造商纷纷推出高变倍远望镜头。 镜头小型化将是未来手动变焦镜头发展的重要趋势,采用小规格的透镜以及通过非球面镜片来减少透镜的数量,可以使得镜头的体积更为小巧,“瘦身”运动也是今后摄像机发展的趋势。此外还有像素的要求,与数码相机相比,监控用摄像机以前对像素的要求相对而言不是太高,一般为30-40万像素。但今后,随着技术和市场的要求,可能会越来越高。 市场竞争逼使企业创新意识增强。近年国内镜头制造商也十分重视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工作,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比如许多厂商引进了数控车床和先进的镜片研磨技术,使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有了大大提高。 CCTV镜头作为监控行业的“伴生”产品,同监控行业一样,创新指数正在不断上升。监控系统对技术革新的无止境的追求,将推动镜头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国市场对镜头的需求量有多大 镜头在摄像机成本构成中的比例为20%左右,是摄像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摄像机从高端到低端完整的产品链相对应,CCTV镜头也形成了从高档到中档到低档的完整的产品链,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几百元到几千元,一应俱全。利润水平也相差很大,常用的单板机镜头,利润已很低;技术含量越高,功能越先进的镜头,利润也就越大。 那么中国市场对镜头的需求量有多大? 首先我们从监控行业分析,根据监控芯片厂家的2004年度的销售报表(包括CCD生产的SONY、SUMSUNG、LG、SHARP;CMOS生产的OMNIVISION、ICMEDIA)显示:中国大陆每月生产CMOS摄像机 120万台,CCD摄像机30万台;韩国和台湾每月生产CMOS摄像机20万台,CCD摄像机50万台。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大陆、韩国、台湾都是摄像机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中心,因此对镜头的需求十分庞大,尤其是中国大陆,目前日本、韩国、台湾许多世界知名的摄像机生产厂商都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生产厂,因此,尽管生产的摄像机会销售到全球各地,但生产中对镜头所产生的需求实际是在中国大陆发生的。2004年度监控摄像机的全球总销售量在2500万台左右,中国的镜头产品从应用数量上来说,已经达到全球市场60%以上的份额,即1500万只镜头应用。以珠海石头电子有限公司为例,尽管它不是专业摄像机生产厂家,但据珠海石头董事长李育兴介绍,他们对镜头的年需求量已达到60万只,其中大镜头10万只,小镜头50万只。 深圳由于集中了众多的摄像机生产厂商,因而对镜头的需求量十分庞大,是任何一个镜头厂家都不能忽视的主流市场,目前,国内许多镜头厂商都在深圳设立了办事处,如长春东亚光学、南阳卧龙光学、南阳禾立光学等。 据长春东亚光学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候志军介绍,台湾敏通、悠克、慧友,国内的宏天智、北顺等,由于生产规模大,对镜头的月需求量都在5万只以上,有些甚至达到20万只以上。 此外,国内可视对讲行业每年对小镜头的需求量也十分庞大。 中国镜头年市场总量已达到1.2-1.5亿元,而且仍以年增长20-30%的速度递增。 中国镜头的外销之路 中国市场镜头需求量极大,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日本等世界知名镜头厂商重视中国大陆市场,视中国市场为一块热土却并大举进攻抢占市场份额时,中国国内镜头厂商却纷纷把目光盯在了海外市场。是避锋芒而另辟蹊径还是国外市场更好做?记者在赴福建对当地重要镜头厂商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近年许多国内镜头厂商外销市场做得都不错,有个别厂商外销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除去OEM部分,自有品牌镜头的出口比率也达到45%以上。据东亚光学的候志军介绍,前不久在海外某地举行的安防展览会上,中国大陆参展企业共有十一家,其中镜头厂商就有5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现象。在一般人的认识中,中国镜头在国内市场占有的主要还是低端市场,而且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难道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异就这么大吗? 据福州鸿发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发介绍,中国镜头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无论是产品品质还是外观工艺,都有了大大提高,有些甚至完全可以和国外同类产品媲美。但由于国内一些用户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心理,总认为国外的产品比中国的好,不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国产品,更缺少支持民族工业的意识,因此总喜欢“习惯性”地选择国外的产品。但实际上,我们国产的镜头在欧美等市场上很受欢迎,因为我们的产品适用,而且价格低廉。 据福州市正盛光电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敢和总经理吴小平介绍,中国镜头主要是制造成本低,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所以给外国同行造成了一定压力,为降低制造成本和关税,他们便纷纷把工厂搬到中国。前几年福建的镜头厂商主要做国内市场,但近几年都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现在可以说,在全球各个角落,都有中国福州产的镜头,正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 据日本业内资深人士介绍,日本的镜头销售目前有相当大的份额来自欧洲、北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地区,仅有一部分来自中国大陆。这一方面表明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中,日本镜头厂商还有更多的市场空间可以开垦,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全球镜头消费市场上,欧洲和北美也是庞大的市场,大有文章可做。 据悉,目前中国镜头出口量已占生产总量的45%左右。难道海外市场就真的那么好做? 厦门力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宝珍认为,相对而言,海外市场开拓起来难度更大,为什么?因为外商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非常苛刻,而且往往“得理不饶人”,不象国内用户,如果产品质量达不到客户要求,往往只是更换一批产品让客户满意接受就可以了。而外商遇到这种情况,动辄便会进行大笔索赔,不但要求赔偿直接损失,而且还要索赔“间接损失”,这一点,力鼎公司有“切肤之痛”。也正是在与外商的合作中,使力鼎的产品品质有了大大提高并且受到国外用户的青睐。 据福建光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佳光光学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敏介绍,中国同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性能价格比好。对于相同成像质量的镜头,中国镜头的价格仅是日本产品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福州飞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永清介绍,日本镜头的优势在高端市场,但中国厂商正在奋力直追,而且距离正在拉近。比如我们有许多镜头,成像效果并不比进口镜头逊色,只是外观上差一些。在展会上日本同行看了我们的产品,都会认为中国的镜头已经接近他们的产品,但我们的价格比他们的低多了。目前,飞华光电的出口比率已经达到70%。 相对其它安防产品,中国镜头的出口比率可能会更高一些,这是好事。但我们同时也希望,中国镜头厂商也不要忽视中国这个大市场,让我们细数一下,有多少外国品牌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中国市场已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不管是外销还是内销,我们都应该做好。 福建,中国镜头产业的领军团队 福建CCTV镜头占国产镜头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大镜头,更高达70%以上,目前国内镜头(尤其是大镜头)厂家以福州最为集中,福建的镜头产业已经形成产业优势。 据福建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赖爱光和副所长王敏介绍:我国镜头产业的发展与军工技术密不可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光学技术主要以云南、贵州、甘肃、吉林和福建为主,那时多为军工企业,七十年代,以光研所和福光厂为代表的福建镜头产量曾占到全国工业镜头80%以上的份额。到了八、九十年代,许多国营镜头生产企业效益开始下滑,有些甚至倒闭,云南(云光)等几大光学基地逐渐衰落,但福建的光学产业却抓住了机遇,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主要是培养了一批光学技术人才,为福建光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前,福建的镜头产业研发主要以“光研所”(福州光学技术研究所)为龙头,生产则以“福光”为龙头。就是目前,福建镜头行业活跃的一批精英,大部分都是从原“福光”出来的。而且,据正盛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平介绍,不仅仅是福州,就连深圳镜头市场上现在比较活跃的代理经销商,有相当一部分也是从原福光厂出来或原福光的合作伙伴。 (以前记者就曾听业内有人戏言:在安防行业,湖南华南光电是中国摄像机行业人才的“黄埔军校”,福建“福光”则是中国镜头产业的“黄埔军校”,因为它为镜头产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一批有志于光学产业的精英,托起了福建省的安防产业,因而福建的光学产业才能在其它几大光学基地逐渐衰落的情况下,却逐渐崛起,形成独一无二的优势,并成为中国镜头产业的骄傲。 赖爱光还介绍,福建镜头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家对镜头工业的重视。因为以前我们没有自己的工业镜头,那时就只能以照相机镜头代替。我们想从国外同行那里“掏”技术,但他们要价很高,这就促使国家对镜头工业的重视,国家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福建省光学技术人才聚集,仅福建省光学技术研究所就拥有高级工程师11人(其中国家级专家、教授级高工2人,省部级优秀专家4人,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工程师26人。所长赖爱光是福建也是全国光学领域的权威和专家,曾接受过国家几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2年被评为“全国50位杰出专业人才”。 光研所拥有先进的光学镜头检测设备,除研发外,还担当着实验室的作用,为福建镜头厂商提供产品检测服务。 福建目前从事光学研究和生产的科研院校和大小企业不下百家,形成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光学镜头产业链,上规模的企业也超过十家。相对其它地区的镜头企业,福建镜头企业真正市场化运作较早,因而相对成熟一些,也较早地实现了原始资本积累,在摸爬滚打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市场经验,也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而且福建镜头厂商做外销市场也较早,目前福建有一定生产能力的镜头企业几乎都做外销市场,目前在全球主要镜头市场,几乎都能看到福建产的镜头。而且福建还形成了一定的地域优势,福建镜头基本形成了较有影响力的镜头“产业群”,这种“集群”优势也是国内其它地区镜头产业没有的优势。 但也不是说福建镜头产业就没有一点忧患和危机,福建安防产业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形成今天的优势,许多企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假如不是当初许多人“有野心”而出来创办企业,恐怕也不会有福建安防产业今天的辉煌,这也就难免会让人产生有可能会出现“第二波”创业热潮的忧虑。中国人历来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心理,看到行业发展如此迅速,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再加上又是熟悉的行业,难免会让人产生“跳出来自己做”的想法。此外还有价格战的忧患。如果不再出现“分家”现象,同时能够较好地规避价格战,相信福建的镜头产业会发展得十分稳健,整体优势也会越来越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福建的镜头厂商和从业者,应该团结协作,利用这种整体优势,而不应该“破坏”这种优势。在此,我们祝愿福建镜头产业风帆高挂,再创新的辉煌!继续引领中国CCTV镜头产业的发展,扛起振兴民族镜头产业的大旗! 中国镜头厂商的困惑在哪里 目前,中国镜头厂商最大的困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形不成规模优势; 二“一窝风”现象严重,导致竞争加剧; 三、技术相对落后,研发能力不足; 四、价格战愈演愈烈。 为深入了解中国镜头市场和产业发展现状,记者专赴福州、厦门、泉州、南阳等地,对部分重要镜头厂商进行了深入了解和采访。记者最大的感触是,近年国内镜头产业的发展确实十分迅猛,但整体来看,真正上规模的企业还不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镜头厂商大多由原来的军工、国营企业改制或由这些企业原来一些有志于光学产业的技术人员“下海”创办的,真正市场化运作和经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普遍规模偏小,平均不到120人,镜头产量也偏低。 以南阳为例,南阳地处河南西南部,交通闭塞,相对经济比较落后。但南阳的光学产业却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目前南阳有大大小小镜头生产厂十余家,包括信阳的镜头厂,也是从南阳迁去的。同福州一样,南阳现在的镜头生产厂家大多也是由原来的国营厂改制、私人参股或创办而来的,因此大多规模较小,产品主要以小镜头和镜片为主(据了解,福建镜头厂商所用的小镜片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南阳购进的),产能分散,核心竞争力不强。业内人士都知道,镜头行业的竞争已经接近白热化,利润率一再下跌,这些镜头厂家已基本没有多大利润空间,仅仅是能维持给工人发工资。但在当地,他们往往还是被地方政府当做高新技术产业来重点扶持的,能发得下工资,在当地来说已经算是效益不错的企业了。南阳拥有大批的光学产业技术工人,在小镜头制造上具有一定优势,平均产品出口率也达到35%以上,而且相对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更低。南阳的镜头制造业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南阳镜头产业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中国镜头产业的困惑。 镜头产业相对而言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产业,因而一般不被重视,也享受不到相应的政策优惠,尤其是在贷款和融资等方面,往往得不到银行等部门的重视。奖金匮乏,导致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因而国内许多镜头企业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无力向高端市场挺进,只能在低端市场分食有限的“蛋糕”。 对于国内镜头产品的现状,福州光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敏认为,国内镜头企业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生产加工设备普遍落后于欧洲、日本、韩国和台湾,主要依靠手工经验操作,零部件的精度较低,只有依据较高的装调校正和检测手段来提高产品的整体水平。 据泉州东南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中元介绍,我国镜头产业的迅猛发展,实际也就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由于近年监控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镜头市场需求迅速膨胀,再加上镜头产业进入门槛低,从而导致“一窝蜂”现象,进入行业的公司越来越多,再加上一些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导致镜头价格迅速下滑,压价销售成了最常见的竞争手段。于是,价格战狼烟四起。 福建福光数码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明华认为,国内镜头市场的价格战,主要是缺乏技术开发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之间展开无序竞争造成的。 据南阳禾立光学仪器厂总经理苗雨介绍,2001年-2002年南阳的光学镜头产业由于受国内安防产业的迅猛崛起而获得了迅速发展,产销两旺,许多企业都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但到了2004年尤其是2004下半年,一下子跌入低谷,市场变得十分低迷,直到今年初才开始复苏。现在困扰企业的最大因素是价格战打得太猛,以前一只小镜头还能卖到10元,现在只能卖到6-7元,已基本没有利润可言。用不了多久,产能低、没有规模效益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东亚光学的候志军认为,价格战打得越烈,对民族镜头产业的发展越不利,因为客户在选择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不是价格,中国有句俗话叫“一分价钱一分货”,举一个例子,就象我们去商店买衣服,有的衣服几千元,有的衣服几百元,顾客一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收入水平来决定购买什么样的衣服。价格因素只有在同等品质(包括品牌附加值)的情况下,低价才有左右消费者购买决定的可能。日本同行腾龙在中国市场份额的迅速上升,靠的完全不是“价格战”。 厦门力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宝珍也认为,一开始镜头行业也是暴利行业,但现在利润率已经大大降低了。令人痛心的是,一些企业还在盲目地打价格战。价格战最终会让整个镜头产业都毁掉。 据福建光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佳光光学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敏介绍,10倍变焦镜头在两三年前还要2000多元一只,如今只需低于300元的价格就可购买,下滑幅度高达80%。 正盛光电总经理吴小平说,中国镜头行业缺乏自律意识,也没有行业组织。日本镜头业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协会可以对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企业实行制裁。所以,行业竞争比较规范。 福州启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镇安认为,价格战往往是建立在牺牲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的,为什么?很简单,镜头原材料价格在不断上涨,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能有利润吗?企业既要低价销售,又要生存,只能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方式生产。 如何应对价格战?叶明华认为,价格战是挑战,也是机遇。前些年家电行业出现的彩电价格大战、空调价格大战,硝烟散尽之后,不但没有把中国的家电产业压垮,反而使有实力的家电企业跻身国际市场。关键是,面对价格战的“泥沼”,企业是越陷越深,还是拔腿上岸。有实力的企业应该认清价格战的本质,冷静分析,审时度势,积极应对。镜头市场的价格战主要是在低端市场,具备一定实力的厂家应及时摆脱低端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加大研发投入,开发中高档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努力向高端市场进军,从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创造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纵观中国的整个安防产业,真正在产品和技术上形成较大优势,令业界刮目相看的,也只有楼宇对讲、DVR和CCTV镜头几类,镜头能跻身其中,也算是国内众多镜头厂商共同努力、拼搏的结果,因此功不可没。但镜头的优势与楼宇对讲和DVR相比还不是十分明显。因此中国镜头厂商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国镜头厂商应“创造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从而让中国的CCTV镜头跻身世界“名镜”之林,使中国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镜头制造大国。 市场风云启示录 ■ 2005年与2004年相比,镜头市场将增长25%。但平均利润率将下降5-10%。 ■ 镜头厂商最看好的区域销售市场是:海外32%。国内首选是华南地区29%,其次是华东15%,华北12%,中南5%,东北3%,西北2%,西南2%。 ■ 国内低端镜头市场利润率越来越低,现在靠的完全是“走量”。 ■ 近年,国内镜头产能平均每年增长38%,而市场需求量增长25%,已明显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 ■中国大大小小的镜头厂商目前已超过200家,但真正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只有20余家。 ■目前在CCTV镜头应用中,大镜头与小镜头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和75%。 ■目前中国主要安防市场对镜头的需求比例为:深圳29%,上海18%,北京14%,广东其它地区10%,天津6%,江苏5%,福建4%,浙江4%,其它地区10%。 ■摄像机厂商选择镜头的四大要素是:品质40%,品牌30%,价格20%,外观10%。 ■中国镜头市场总量已达到1.2-1.5亿元,而且仍以年增长20-30%的速度递增。 ■由于中国大陆、韩国、台湾都是摄像机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中心,因此对镜头的需求十分庞大,尤其是中国大陆,目前日本、韩国、台湾许多世界知名的摄像机生产厂商都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生产基地,因此,尽管生产的摄像机会卖到全球各地,但生产中对镜头所产生的需求实际是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因此中国大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镜头大市场。 ■2004年度监控摄像机的全球总销售量在2500万台左右,也就是说摄像机对CCTV镜头的需求每年至少在2500万只左右
链接: 点击访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搜索|焦点光学|光电工程师社区 ( 鄂ICP备17021725号-1 鄂网安备42011102000821号 )  

Copyright 2015 光电工程师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申明:本站为非盈利性公益个人网站,已关闭注册功能,本站所有内容均为网络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对某些内容有质疑或不快,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 2001-2022 光电工程师社区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17021725号  网站公安备案号:鄂42011102000821号    Powered by Discuz! X3.2

GMT+8, 2024-5-6 00:32

返回顶部